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速递】长江学者都有哪些特征?

李峰 唐莉 志阳创谈 2023-05-24





当跨国资本遇上本土联系

基于长江学者的研究


李峰  河海大学

唐莉  复旦大学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 February 2019


研究背景


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从最初的 “人才流失”(brain drain)、“人才流入”(brain gain)到今天的“人才循环”(brain circulation),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吸纳高层次人才,以期建立国际合作、强化知识扩散并提高科技竞争力。中国也不例外。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不同层次级别的全球人才引进计划。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底,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人数占各类留学人员总数的60%,创历史新高。

 

国家对引进海外归国人员的大力支持引起了“海归”和本土学者的激烈社会争论。争论的核心在于怀疑海外经历的感知附加值和实际附加值之间的差异,以及本土学者所面对的不平等的竞争。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海归回国后表现和晋升概率与本土学者作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

 

然而,据我们所知,没有研究在同时考虑跨国资本(transnational capital)和本土联系(local connections)的情况下考察国际学术流动(inter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在职业发展后期的作用。此外,没有实证研究探究过国际学术流动对加速学术头衔获得的影响。



研究设计


基于1999-2015年期间1447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简历分析国际流动对海归职业发展的催化作用。

 

被解释变量:被录用或晋升的可能性和晋升的等待时间(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recruited or promoted and the waiting time for promotion)


解释变量:国际学术流动(Inter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本土联系(Local connections)


控制变量:推荐学校级别(Hosting university)、读博时长(Years of PhD degree completion)、研究领域(Research fields)、性别(Gender)、海外经历的目的地(Destination of overseas experience)等



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


长江特聘教授的海外经历类型分布图


●89%的长江学者拥有海外经历。

 

●只有7%的长江学者是女性。

 

●仅有海外访学经历(short-term overseas experience)的学者占据了海归人数的31%,这一比例是各类学者中最大的;第二大类是拥有海外博士(overseas PhD)和海外工作经历(professional experiences)的学者,共296人,占比20% ;第三大类是拥有本土博士(domestic PhD)和海外工作经历(oversea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的学者,共234人,占比16%。

 

●超过三分之一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长江学者受聘于他们获得学士学位的母校。

 

●43%的长江学者由他们获得博士学位的母校推荐,26%的长江学者由他们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的母校推荐并在母校工作。


实证结果


总体的来说,就获得博士学位到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时间间隔而言,是否有海外经历影响不大。但当对海外经历细分后发现,国际流动反而减缓了职业发展的步伐。

 

获得海外博士的海归需要比本土博士多花费1年时间来获得长江学者称号;仅有海外访问经历的本土博士比没有海外经历的本土博士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时间也要慢1年左右。但是,如果这种单一海归经历转变为多种类型的海外经历,则国际流动的惩罚作用会转换成正资产,缩短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时间间隔。

 

此外,获得海外博士之后回到母校工作的海归比一直在国内母校工作的本土学者在获聘长江学者的时间间隔上要长两年半左右,这是因为海外经历可能削弱了学者的本土联系。理论上,对于获得海外博士的学者来说有两个方法可以弥补本土联系的缺失:一是通过丰富其他类型的跨国经历来强化他们的跨国资本,二是回到他们的母校重新修复本土联系。



结论与启示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时间度量——被授予长江学者头衔所用的时间——用于检验国际学术流动和本土联系对加速学术事业发展的单独以及联合作用。

 

研究表明,国家学术认证的最有力、最可靠的预测因素是本土联系,而国际学术流动总体而言对后期的职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海外留学经历的类型。一种解释是,海归可能遭受反向文化冲击,不得不花时间适应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这减慢了他们职业发展的步伐。另一种猜测是,本土联系的积极催化剂作用是一种自我选择的产物——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具有很大学术和领导力潜力的人才会被当时的知名学者在多年观察后选中并聘用。




参考文献:Li, F. and Tang, L., 2019. Whe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eets local connec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END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右侧二维码购买《创业画布》


文章荐读:

【研究速递】好男人都结婚了吗?

【研究速递】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吗?

【研究速递】婚姻中年龄差距多大最合适?

【研究速递】知否知否?女性创业大不同



- 图文编辑:邱振宇 -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